记者从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获悉,截至11月末,我市经济始终保持健康较快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月增幅以及累计增幅均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1至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9.1和8.0个百分点,居全省前三位。 11月份、12月份工业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幅在19.2%左右。
高增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正确研判。年初,我市结合实际,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同时充分用好城镇化建设这一经济新引擎,积极培植大企业,不断破解土地、资金、平台、环境等瓶颈制约。今年以来,全市化解不良贷款超过50亿元,新增各类金融机构40家,并统筹土地整治挖潜指标1万余亩。同时,投资兴建了6大类83个城建项目,高铁新区、南部生态片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大外环初见规模,全市经济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1至10月,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的增幅均在20%以上。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已达59家,过30亿元企业达21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5家、3家和3家。此外,莱钢永锋、恒源石化两家过百亿元企业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也有了数十亿元的大幅增长。截至10月末,全市已实施技改项目 546个,同比增长24.9%。在本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众多央企也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市。目前已有51家央企来我市投资,合作及在谈项目62个,到位资金比去年增加18.32亿元。
经济持续向好的同时,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据市统计部门预计,今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0.8:55.2:34,农业占比在粮食产量成功实现十连增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工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服务业占比提升。在工业方面,企业更加重视节能降耗,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16%,全年可顺利完成下降3.77%的目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市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11家、市级30家,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了产学研合作。通过推进“两化”融合,覆盖全市的无线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已经建成。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2011年,我市仅有齐河县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根据市财政部门最新数据,今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邑县、德城区、禹城市四个县市区都有望迈入“10亿元县”行列,齐河县有望突破15亿元。预计全市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2200亿元,增长达12%。 (王贺 贾卫国 杨云广) 来源: 中国经济网 |